荆楚网(湖北日报)讯(记者谭景天)“早退一分钟不算严重违纪”、“通过微信工作也算加班”、“名义上的法人不应背负不明原因的债务”……这些来自湖北省高院的案件,都是“生活小案,人民大事”人们关心的问题。目前,2025年湖北省网络文明宣传月活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。 “经济小案子,幸福大事”,用脚踏实地的法律传播解决人民经济问题,普及法律知识,深度融合司法实践,共建网络文明。不仅为群众提供切实可行的法律服务,也将为本土社会治理贡献法治力量。
有针对性的发力、精准的法律传播、深刻的品味
支柱“经济小事大事《幸福的幸福》立足群众需求,转变普法方式,让法治宣传既遵循专业背景,又对接民生,符合网络传播特点。案例选取精准锚定民生痛点,精选劳动工资、婚姻家庭、消费权益等群众关心的常见案例,不仅涵盖土地承包纠纷、价格等传统民生经济问题。对于外卖骑手工伤认定、农业经营损失、微短剧版权纠纷、宠物抚养权纠纷等新业态、新情况的纠纷,我们坚持与时俱进地回应社会热点,避免冷门案件的积累和复杂的法律法规。对每个案件进行个案研究,采用“案件主要事实+庭审+法官陈述”的清晰结构,用通俗语言对法律条文进行分解,同时加入“法官提醒”等实用指导,以便公众理解、记忆、使用。在呈现上,我们注重形式的整合和互动,通过图文解读、法官点评、争议焦点分类等方式增强内容的可读性。有的案件还连线涉案法院、工会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增添细节,既体现了“各类纠纷化解”的实践,又让法律通俗化、专业化、讲故事化,让法治内容在网络空间广泛传播、引起共鸣。
顶梁柱汇聚力量,奏响传播法治的强音
自20年12月7日上线以来24日,《民生小案件是幸福大事》栏目始终聚焦小案件,秉承“小案不宜办”的基本理念,聚焦群众最关心的最直接、最现实的法律问题,通过鲜活的案例、通俗的解读,将法治知识带入人们的生活。截至2025年11月5日,专栏已发布推文67条,公众号阅读量超过10万次。人民日报、新华社等中央主流媒体刊登了多起案例。一些案例在全网传播量过亿,在“小支柱,大影响”的传播规律中奏响了强有力的声音。通过案例引导,公众的法治意识大大提高,群众纠纷的法律解决更加清晰。 “预付费消费”等实用知识点“经营者无正当理由拒绝提交相关证据,可根据消费者诉求确定纠纷事实”被广泛传播,间接推动了类似纠纷通过法律途径合理解决。同时,案例中展现的“支持隐形加班、确定加班费”、“退彩礼同时兼顾妇女权益保护”等做法,让公众直观感受到司法的温暖和高效,加深了对司法的理解。理解认可,营造网络空间遵法行善的文明环境。
以法律为媒介,法治保障网络文明
作为新媒体法制教育与网络文明建设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,“民生案例”这一支柱的成功探索“幸福是重要的”为两者协调发展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宝贵经验。瞄准和锚定人民群众的经济需求是普及法律的关键。民生相关的小事,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存在感。聚焦此类场景下的个案法律案件,摒弃抽象法律条文的严格和说教,将法律解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,不仅更容易打动人心,而且具有一致性。网络传播的共情逻辑,让法治精神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日常生活中,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的便捷性、接触性、社交性传播特性,让法治精神巧妙地融入到日常生活中。将传统司法资源转化为普惠性公共法律服务,推动法治文明在网络空间高效流通、广泛覆盖。成效的关键在于司法与执法的同频共振。它将检测实践与法律人群深度结合。它不仅是司法行为的标准和运用,而是通过普通案件作为判断标准,更通过司法公开提高法律关怀的准确性,实现“审一案、教一案、规范一类”的管理效率。
《民生小案子是幸福大事》栏目利用新媒体普法实践的不断深入,让每一个民生小案子中的法治解读成为网络文明建设的生动注脚,凝聚尊崇法律、学习法治的强大正能量。遵守法律、运用法律,让法治之光照亮网络空间,保障民生幸福。
校园风采
>校区风采 湖北省网络文明宣传月| “小民生案件”为网络文明注入司法热度
2025-11-08
